divider
x
站点地图
divider
联系我们
divider
搜索
Step 1 icon
快速访问 : 主页 : 案例研究 : 术语表
evaluate your bus system
Perceived Problems
Benchmarks and Indicators
Reform Objectives
Negotiating a purchase price
interactive tool
choose a reform option
make the transition
site credits

调查:公交车平均载客量

当由若干家大型或垄断公交运营者提供公交服务时,每位运营者必须提供关于其公交车队的详细情况,包括载客量。

当由数量相当多的小型公交运营者提供公交服务时,要从所有的运营者那里分别得到载客量数据既不实际也没有可能性,此时公交车载客量数据可以从车辆执照的详细信息中获得。当然在实际中,许多有执照的车辆并没有投入运营,与此同时另一些无照的公交车辆却正在非法运营。执照信息通常也无法显示公交车辆的运营地点,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在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特定线路上公交车辆的载客量。

所以有必要通过调查来获得上述信息。

在主要公交线路走廊上一定数量的枢纽节点(通常情况下4—6个较为合适),至少以每四个小时为一周期进行抽样调查。如果支线公交线路所占比例很高,那么用于支线上的公交车辆比主线公交车辆载客量小得多。由于枢纽节点是从一条线路到另一条线路上车辆类型的变更点,故在这些线路上选择枢纽节点是很有必要的,需调查的枢纽节点在6至12个比较合适。

为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就需要在一个完整的工作日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这样做的原因是一些公交汽车仅在一天中的部分时段运营,同时各种混合在一起的车辆尺寸在高峰和非高峰时段也是有区别的。对一条独立线路来说,这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对于整个路网而言,工作量则相当可观。

要记住的一点是,当不同的车辆尺寸混合在一起,某些车辆相对于其他车辆,在全天运营更多的车程,这样公交车平均载客量与每辆公交车启程时实际载客量相比略有不同。但是任何差别都是相当重要的。

任何座位(不包括司机座位)和站位数(Standing capacity)的载客能力都应当记录下来。在一些国家,出于法律需要该数据被标注在每台车辆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需要统计座位的数量并估计站位数的载客能力。如果一辆公共汽车被设计成载有较高比例的站立乘客,站位数最多是座位数的2倍;在车辆全长的过道两侧均设有两排座位时,站位数(不是指超载时)大约是座位数的25%至35%。这个比例须通过对样本公交车辆进行观察后才能得到核实。

必须记录下公交车的在册数量,这样当分析数据时每台公交车仅计数一次。

计算

型号1公交车的总载客量 = 型号1公交车数量 x 型号1公交车的载客量
型号2公交车的总载客量 = 型号2公交车数量 x 型号2公交车的载客量
型号3公交车的总载客量 = 型号3公交车数量 x 型号3公交车的载客量

公交车平均载客量 = [ 型号1 + 型号2 + 型号3 + …… ] / 公交车辆总数

例如:
10(台) x 10(载客量) = 100
10(台) x 20(载客量) = 200
10(台) x 30(载客量) = 300
(100 + 200 + 300) / 30 = 20 人

所以20为平均每辆公交车的载客量。

*任何座位(不包括司机的座位)和站位数的载客能力都应当被记录下来。在一些国家,出于法律需要该数据被标注在每台车辆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那么需要统计座位的数量并估计站位数的载客能力。如果一辆公共汽车被设计成载有较高比例的站立乘客,站位数最多是座位数的2倍;在车辆全长的过道两侧均设有两排座位时,站位数(不是指超载时)大约是座位数的25%至35%。这个比例须通过对样本公交车辆进行观察后才能得到核实。

以下为一张典型的调查表格:

 

日期

 

线路*

 

地点

 

发车时间

 

收车时间

 

调查员

 

* 如有的话

 

序号

线路*

座位

站位

总计

序号

线路*

座位

站位

总计

 

 

 

 

 

 

 

 

 

 

 

 

 

 

 

 

 

 

 

 

 

 

 

 

 

 

 

 

 

 

 

 

 

 

 

 

 

 

 

 

 

 

 

 

 

 

 

 

 

 

 

 

 

 

 

 

 

 

 

 

 

 

 

 

 

 

 

 

 

 

 

 

 

 

 

 

 

 

 

 

 

 

 

 

 

 

 

 

 

 

 

 

 

 

 

 

 

 

 

 

 

 

 

 

 

 

 

 

 

 

 

 

 

 

 

 

 

 

 

 

 

 

 

 

 

 

 

 

 

 

 

 

 

 

 

 

 

 

 

 

 

 

 

 

 

 

 

 

 

 

 

 

 

 

 

 

 

 

 

 

 

 

 

 

 

 

 

 

 

 

 

 

 

 

 

 

 

 

 

 

 

 

 

 

 

 

 

 

 

 

 

 

 

 

 

 

 

 

 

 

 

 

 

 

 

 

 

 

 

 

 

 

 

 

 

 

 

 

 

 

 

 

 

 

 

 

 

 

 

 

 

 

 

 

 

 

 

 

 

 

 

 

 

 

 

 

 

 

 

 

 

 

 

 

 

 

 

 

 

 

 

 

 

 

 

 

 

 

 

 

 

 

 

 

 

 

 

 

 

 

 

 

 

 

 

 

 

 

 

 

 

 

 

 

 

 

 

 

 

 

 

 

 

 

 

 

 

 

 

 

*如有的话

   

© 2006 The World Bank Group and PPIAF. 版权所有. Legal.
网站版本 1.0